马塘精神主题馆

 

马塘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西南部,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乡村。

 

说普通,是因为,在中国,光是行政村就有近70万个,在福建,这个数字也超过了3000,而马塘只是成千上万分之一;说特殊,是因为,马塘始终在新农村建设中勇立潮头,独领风骚,演绎出一个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

 

这些传奇包括,在面积仅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崛起了跨国经营的现代化企业——银鹭集团,并在村企共同发展壮大过程中,培育了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马塘精神。

 

“马塘我是专门去过几次的,它是新农村建设,很早期的新农村建设,这些形成了一种厦门精神——艰苦奋斗,拼搏创新。”2006年,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前去采访的厦门记者这样感慨道。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四下马塘,一直牵挂着这个村,多次给予马塘精神高度认可。

 

时光荏苒,岁月无声。

 

在马塘精神的指引下,新圩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圩篇章,如今正昂首阔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艰苦奋斗

 

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像马塘一样的村庄。

 

在这里,贫瘠的土地中孕育出了享誉世界的“金凤凰”,村庄与“土生土长”的企业“双向奔赴”,它们的命运深度交融,相互成就,并塑造了一种催人奋进、历久弥新的马塘精神——“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作为厦门精神之一,马塘精神是怎么形成的?

 

回溯历史,可以找到答案。

 

明代,厦门县后陈氏家族的一支从厦门岛搬迁到了新圩的一个山坳。刚立足下来,人渴马乏,山坳中的一塘清泉为族人和马匹消渴解乏。从此,陈氏族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并把地名称为“马塘”。

 

马塘-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黄少毅/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马塘村满目土阶茅屋,人丁不旺、五谷不丰、商贾不达,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路难行、水奇缺,人称“瘦马塘”,邻里甚至流传着一句话,“有钱不借马塘人,有女不嫁马塘郎”,这句传言深深烙印在马塘人的心上。

 

一马当先思“破题”之策。

 

“当时在马塘这个山窝窝里,扛着锄头在地里讨口饭吃都不容易,哪里还能刨出什么金娃娃。”马塘村的致富带头人陈清渊是当时村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下定决心要另辟蹊径闯出一条路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1985年6月,陈清水、陈清渊等6位青年股份集资、举债贷款3万元,利用村里种蘑菇的房子搭建起2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创办了当时县里的首家村级企业——新圩兴华罐头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银鹭发展的第一个5年非常艰难。

 

面对各种困难,马塘人依靠艰苦奋斗勇毅前行。

 

没有技术,还想省下每个铜板来搞生产,就揣上自家干粮跑到外地拜师学艺,把手艺带回马塘村;没有厂房,就用竹片当墙、篾板作顶,支起来的工棚成了第一代厂房;没有水源,村党支部一班人就领着村民,战烈日、斗酷暑、埋管道,从12公里外的古宅水库把水引到马塘来;没有道路,就拿一亩地外加8000元的代价去跟需要途径的村庄换地,然后自己动手,劈开山坡,填平沟坎,把平整的水泥路铺进马塘村……

 

投产当年兴华罐头厂便初战告捷,生产罐头5万瓶,创产值32.5万元,实现了马塘工业零的突破。

 

“那时我们的商标叫奔马,因为被注册在先,后来才改成银鹭,银是同安(当时新圩所属县)银城的简介,鹭是鹭岛。”银鹭食品集团董事长陈清水回忆道,1987年,“银鹭”商标成功注册,银鹭就此起飞。

 

拼搏创新

 

当年无数名噪一时的乡镇企业折戟沉沙,马塘村的罐头厂却在30多年来不断做大做强,其秘诀何在?

 

如果说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马塘人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险阻,那么拼搏创新的精神则让“银鹭”飞出小山村,飞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1988年,兴华罐头厂面临被关闭的困境,所幸在基层政府的帮助下建起标准厂房,引进现代化罐头生产线。

 

1989年,兴华罐头厂不仅保住了,而且凭借着“无惧风浪勇往直前”的勇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和“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坚韧,浴火重生,率先走出全国性罐头行业经营困境。

 

银鹭集团片区 黄嵘/摄

 

1990年,爱国华侨黄福华看好兴华罐头厂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被马塘青年不怕困苦的创业精神打动,决定投资20万美元。当时的厦门外贸集团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也决定投资50万人民币,三方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厦门同茂食品罐头有限公司。

 

1993年,“银鹭八宝粥”试产成功、一炮走红,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拳头产品。

 

1998年初,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经济出现“寒冬”,许多企业都不敢投资扩大生产,但同茂公司却逆向思考,看准市场,果断决策,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相继兴建碳酸饮料厂、矿泉水厂、蛋白饮料厂和利乐饮料厂等,成为福建省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宏大、产品最齐全的罐头饮料生产厂家,向规模化、专业化食品饮料行业龙头迈进。

 

2000年,中国经济进入商业化、多元化与全球化时代。同茂公司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整合资源,再次借力,引进台商资金,合资组建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同年11月,组建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为应对新形势,银鹭制定“人才、科技、名牌”三大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流程,迅速完成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持续推进营销精细化、品牌化管理。

 

2003年,银鹭在国内率先引进PET无菌冷灌装饮料生产技术和设备,以高增长率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成长企业100强”。从此,银鹭开始实现品牌铸造的飞跃,进入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第一集团军”。

 

尽管如此,进入21世纪,银鹭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有困难也有挑战。例如,2004年,企业面临亏损的局面,银鹭股东内部进行分工,有的去从事食品饮料主业外的其他产业。陈清水接手食品饮料主业,针对当时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他果断提出对企业品牌进行整合,充分挖掘产能,开展OEM业务;改革营销模式,引进专业营销人才,提高团队战斗力;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当年,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也正式通过这些针对性的改革创新,为之后企业每年保持高速增长和若干年后与雀巢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银鹭与世界食品企业巨头雀巢成功合作,强强联合,吹响了银鹭走向世界的号角。

 

2020年12月,陈清水家族从雀巢收购银鹭食品100%的股权,并获得雀巢茶萃品牌的授权经营、雀巢咖啡的代加工和12省份的咖啡经销权,开启了与雀巢合作的新模式,互惠共赢。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正是凭借永不停歇的拼搏与创新,让马塘村人书写出转变观念、勇立潮头的铿锵华章。

 

助力乡村振兴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一企强带动全村富。

 

银鹭发展壮大后,始终反哺马塘村从始至终、一往无前地为马塘村无私奉献。

 

在工业成功发展的带动下,“瘦马塘”的改变按下了“加速键”。村民通过家门口的银鹭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根据银鹭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直接吸收为产业工人,亦或是村民组建建筑施工队伍,承揽企业的工程,解决马塘村及周边村庄几千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陈氏兄弟的辉煌创业史也带动了村民自主创业的潮流,村民根据自身特长,能商则商、能农则农、能企则企,一些村民通过承揽企业建筑、运输、环卫、餐厅、超市等配套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

 

陈水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马塘成就了今天的我!”陈水源曾说:“没有马塘精神,估计不会有马塘的今天,也不会有我的今天。”当年的他抓住马塘村第一轮新村建设的时机,借钱承包了村里盖房子、修路等工程,实现了创业增收。

 

村民富了,村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马塘村 黄嵘/摄

 

在村庄与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建设过程中,以陈清渊为首的马塘人提出“以工兴农,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构想,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为指导原则,以建设“厦门第一村”为奋斗目标。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首开先河。

 

1997年,马塘全村基本实现了民房别墅化、道路水泥化、照明电气化、通讯程控化、用水自来化、厕所卫生化、环境园林化。

 

“娶媳妇和盖房子是村民一辈子最重要的两件事。”马塘的“村企融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件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村建设基础上,马塘村党委启动了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在村民住房方面,创新形成“三三制”做法:村里统一规划宅基地,建房资金由企业、乡贤和村民各出一部分。目前,全村村民100%住进了小别墅,“娶媳妇”再也不是“马塘郎”犯愁的事。

 

“以前没得吃没得穿,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潘朝莲是江西九江人,嫁来马塘村30多年了。刚到马塘时,潘朝莲没有固定工作。后来,罐头厂扩大,潘朝莲就去了厂里上班,从基层开始一直做到班组长,现在手下管着三四十号人。她回忆到:当年,按村里统一规划把房子建好后,她却没钱装修,陈清水找到她说:“钱不够村里借给你,再不够我自己借给你。”后来,潘朝莲的房子顺利地装修完毕。而现在,潘朝莲家的生活已经富足了,她感慨说:“嫁到马塘,真的很温暖!真的很幸福!”

 

“每次回马塘,就跟回娘家一样。”陈玉慧是同安新圩镇人,1989年来到罐头厂打工,当了产品质检员,后来还当了车间主任。1991年,马塘村建了幼儿园,陈玉慧被抽调去幼儿园,作为唯一的老师,一做就是10年。2000年起,陈玉慧调到村里工作,任副书记,负责宣传、接待、调解等工作,她敬佩通过艰苦创业富起来的马塘人,“有钱不奢侈,朴实且向善”。

 

作为最早富起来的明星村,马塘村直到今天依旧是领跑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自2005年起连续六届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2019年成功入选新中国70周年“富强之路”十大典型村庄,累计荣获全国、省、市、区级七十多个荣誉称号。

 

今天,走进马塘,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别墅藏身于花园之中,一条条洁净的沥青路环绕家园四周,一片片四季常青的绿地点缀在房前屋后,而之所以能有这样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离不开马塘村人有着那么一股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气神。

 

传承弘扬

 

泛黄的老照片,黑白的影像,照片中年轻的陈清渊正在指导村民加大生产……

 

位于马塘村部综合服务中心二楼的“马塘精神”主题馆,记录并浓缩了30多年来马塘村、企业的发展变迁,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四进马塘的难忘历程,展示了马塘人穷思变、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主题馆入口处的墙上,“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八个大字,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塘精神”作出的高度概括。

 

2019年6月26日,马塘村在市、区、镇三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300多万建设“马塘精神主题馆”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开馆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近千批次的参观单位来访,累积学习人数超万人次。

 

马塘精神主题馆

 

2023年,福建省“最美基层妇联执委”戴锦秀是新圩镇马塘村妇联主席、马塘精神主题馆解说员、厦门市妇联“鹭岛姐姐宣讲团”成员,她依托马塘精神主题馆,通过主题宣讲活动、参与拍摄相关宣传片,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四进马塘”的故事,宣传“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马塘精神。

 

作为土生土长的马塘人,戴锦秀对马塘精神有着更深的感悟。

 

“‘马塘精神’背后折射出的,是父辈们奋斗打拼的故事。”为了做好讲解工作,戴锦秀搜集了大量资料,介绍当年的创业艰辛时,她动情地说道,“缺电的情况下,他们举债借钱购买发电机,水路不通的情况下,他们自己扛着锄头到新圩镇古宅村去引水,罐头产品的销售是依靠人力,走村串巷去售卖。”

 

马塘故事要讲好宣传好,更要传承弘扬好。

 

戴锦秀先后带领村妇联执委组织马塘村腰鼓队、广场舞队参加各级比赛和民俗节日汇演,取得优异成绩,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她还充分发挥村妇联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开展全国文明村建设工作,助力马塘村于2020年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荣誉。

 

作为马塘村妇联主席,戴锦秀注重结合妇女儿童工作宣传和践行“马塘精神”。她结合“把爱带回家”关爱困境儿童系列活动,深入妇女群众开展小额贴息贷款和妇女权益维护等政策宣传,帮助马塘村妇女解决创业、就业遇到的问题。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马塘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马塘人奋力奔跑、竞相迸发,逐梦前行。而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也在新马塘人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中,得以传承、发扬、继往开来——

 

陈延河,陈清水之子,厦门禾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脚踏实地的“创二代”。

 

投身农业前,陈延河在银鹭做过销售、采购、建筑设计院负责人,见证了银鹭的发展,被父辈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所感染,逐渐养成了脚踏实地、稳步发展的做事风格。他的公司创立于2014年9月,是集绿色蔬果生产、农业科研、自然科普、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为了把项目做得更好,陈延河尝试了不少创新:用“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民形成有效合作,与北京农科院合作引入溯源系统,保证蔬果生产之类;在基地设置360度监控,记录绿色蔬果生产的全过程,并把青少年在基地的体验实况展示给家长……

 

 

“我从小耳濡目染,马塘人最大的财富是马塘精神。”对企业经营、商业运作颇有兴趣的他,毕业数年就创办了禹道实业,用扎实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创业梦,成为新一代马塘青年中的杰出代表,陈朝宗说:“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的不一定是财富本身,更应该是马塘精神,并创造性地寻求新的事业。”

 

陈炳耀,从基层岗位做起,现为多家知名企业老总,是马塘村崛起的“80后”新生代表。“马塘能有今天离不开上一辈的艰苦奋斗,父辈们留下来的好传统,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实际行动,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把下一辈做好。”陈炳耀感慨道。

 

马塘精神,源于马塘,但不止于马塘。

 

“马塘精神是厦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大力弘扬马塘精神,按照‘一核、两翼、五组团’规划布局,聚焦要素保障、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工作重点,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新圩,为厦门、翔安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圩力量。”新圩镇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新圩人从马塘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勇担时代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行动,该镇先后荣获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首批建制镇示范试点、国家卫生乡镇、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等称号。

 

“新时代,赋予了广袤乡村无限机遇。新征程上,‘马塘精神’常砺常新,永远给予人们深刻的智慧启迪和强劲的前进动力。”新圩镇将深挖马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把“马塘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提升村民自治成效,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马塘经验。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社)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马塘精神:历久弥新 催人奋进

马塘精神:历久弥新 催人奋进

2023年12月15日 16:45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