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两岸通航,“海峡号”从平潭观音澳再度起航,“丽娜号”由台北翩然而至,澳前港华丽转型。昔日的渔家渔户都已上岸,近海捕捞也已走向远洋,新的现代化渔港客货码头建设已另辟新岸,容不下大型渔轮的老避风坞只剩下一道小小出口,避风坞前那片著名的白沙坡,建起了大片大片新的楼宇……沧海桑田,曾经鱼跃人欢的观音澳渔港的退场,意味着一个渔捞虾捕时代的结束。肩负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两岸共同家园建设,方兴未艾。

 

一个崭新的地方,赫然诞生:68小镇。

 

 

68小镇内景

 

近几年的观音澳实现了华丽转身:它的码头被扩建,有了一幢幢海鲜楼的“吃堡”,环绕“吃堡”周边荟萃了平潭各种特色小吃、海鲜鱼货;也将有新建的工厂旧址改建的面临大海、占地数千平方米的“两岸鱼货交易区”,在这里聚集着披着新潮外衣充满文青气息的各种艺术小店,依然以餐饮牵头,在你品茗居风、啜饮咖啡或品尝小吃的随意间,欣赏着包括雕塑、版画、陶艺、影像、音乐、动漫、服饰、手工艺制品等店主人精心设计的秀珍制品,不时还举办一些小型展览,吸引外来游客和本地文青。春夏秋冬举办“渔人文化节”“鱼乐彩虹节”。整个渔人码头被娱乐化、被炫丽的虹霓般的色彩重新包装,来自各地的人群嘉年华般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有露天电影,摇滚乐队,有相关船文化、海洋文化展览,当然还有“游艇节”“沙雕节”“嗨水节”等一些青少年文体活动。一个千年渔业码头,转眼间变成滨海游乐场。

 

景区特色石牌

 

这些年,阿亮和他的村委一班人,见证了渔村的变化,成为观音澳渔港码头蜕变、68小镇概念雏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阿亮是70后,初中毕业,就拉起一伙人收购鱼货,从事海鲜生意,一部分卖给台湾渔民,另一部分拉到省城,赚得第一桶金,带富了一群乡亲,也结识了一帮台湾朋友。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阿亮和他的伙伴上岸,在澳前台湾小镇小额贸易市场租了两间店面,经营台湾小商品与大陆特产贸易活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抓住了平潭开发开放和两岸共同家园建设机遇,把事业做大做强,反哺家乡,赢得了村民尊重和信赖。

 

阿亮的生意经念得好,事业有成,他的资本积累过程踏踏实实,村里人有目共睹。阿亮成为乡亲茶余饭后的话题、谈资。这也为阿亮日后参选村主任,创造业绩,奠定了人气基础。

 

新时代也需要领军人。阿亮在村干选举中脱颖而出,书记、主任一肩挑,接过父辈的班,当起了新渔村一把手。

 

村主任阿亮和村委主干等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阿亮上任伊始,自掏腰包十几万元,为村里拉起路灯。他烧的第一把火是“乡贤烽火”。他自己出钱,请了三桌客。从省城回来的各路乡贤,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大家认为:毕竟,曾经的祖祖辈辈讨海人家的后代,大都还聚居在这里;观音澳的每条街道,都充盈鱼腥的怪味,烙着岁月的印记:从码头海关底到盐关底,从村口渔械厂到虾油厂,从合作社到冷冻厂,走在澳前底,仿佛步步都踩在“历史”上面,许多祖辈传奇、海洋往事都在这里凝聚……无论是梦山演习大炮的轰响,还是挥泪东渡过番留在沙滩的叠叠脚印,也无论是浮家泛宅的渔民“海山鼠”泊岸形成的讨海聚落,还是新楼林立、古厝雀巢,渐行渐远的一代渔港,观音澳是两岸渔家盛衰兴落的缩影,这是中国从16世纪以来抵御外侮、向海而生的历史记忆。

 

渔人海滩

 

观音澳的风依然带着海的咸腥味!用阿亮自己的话说,这一顿饭吃尽了百年的人文底蕴。一个新区的形成、定位和走向,是历史选择和时间积淀的结果,有其必然性,也有许多偶然性。观音澳从渔港、货港、军港、商港到文化旅游港的身份转换,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

 

在乡贤的帮助下,阿亮和他的村干们经过精心讨论,反复对照,拿出了一份老渔村发展振兴初级规划图:产业集群图、景区分布图和道路新建计划图。这一规划,是紧紧围绕“海渔文化”展开的。

 

 

观音澳,一个以览胜莲花洋、停泊四海舟,与细沙如玉、绵延数百米的东沙湾合誉为“黄金海岸”的著名古渔村,一个从明代初年就设立两岸盐糖交易所,留下抗倭、抗日、抗“红夷”等无数英雄伟绩的滨海故垒。据说还是一个南明水军操练、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补给地,一个从清康熙年间就指定对渡台湾的通关汛口,一个无数东渡人、过番客泪别故园走向茫茫异邦的出洋澳口……这里的每一粒细沙、每一块礁石、每一朵浪花,都在讲述她的过往和变迁,她的坎坷和梦想。

 

同心石

 

早到崇祯帝还坐在金銮殿的时候,就有岛民,水处舟居,浮家泛宅,沿着观音澳海湾,聚集在澳前底一角,修船补网,讨海谋生,繁衍生息;会同从广东、泉州晋江和浙江温州以及霞浦三沙、闽侯石码海岸闻讯不断漂来的木船,以及本港拥有海山鼠的讨海人家,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原始捕捞渔业生产生活区。

 

渔家人不是浪漫的族群,但也是有情感的人家。“掏海猪,讨海牛,掏海依伯大跤撸;摇舢板,开大船,风雨凄凄做仔奴。”渔家谣,是渔家弟子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阿亮是渔家后代,他深深懂得自己是“红柴衫”的后人。渔民每一次出海,都是“渔舟唱晚”,尤其是“红柴衫”的仪式感记忆更是难忘。准备再次出海的时候,澳前底这一大片白沙坡也再次喧闹起来。小孩子到观音澳玩,最喜欢就是到这片沙滩看渔人出渔的准备,纹素、织网、补帆、染煮衫裤“红柴衫”……都在这里进行。红柴衫,是渔家讨海特别的服饰,宽阔、肥大,大袖口、大裤脚,而且要用荔枝树、薯根皮或一种叫作“海墩红”的红树林榨汁,把龙头细布(也有的用麻袋布、帆布)做成的衫裤煮染成枣红色,再涂上一层桐油,这些都是为了海上操作方便和减轻海水对衣服的腐蚀,没想到“红柴衫”后来却成了渔家汉子服饰独特的标志。

 

 

猴研岛风光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讨海人都把自己的半条命交给大海。大海无情,渔难的事,时有发生。特别是早年渔民的海山鼠船,船不大,不及几米长,船身两头尖,前撒网,后摇橹,中间用篾竹、棕蓑和麻布搭棚,一家人“蛏干吃、虾米睡,番薯配鲄仔”,就蜗居于这狭窄的空间。一条船,就是一个家。风里雨里,随着潮水漂泊,任凭海浪摇晃,日夕与风浪做伴,也日夕与厄难相邻。船上夫妻有了孩子,也提心吊胆,从小就用一条绳索系在腰间绑到桅杆上,以防不慎掉进水里。

 

讨海,其实就是拿生命与大海搏斗。当人无力战胜自然时,只有祈求神明保佑。因此,渔家的信仰是一种泛神信仰,他们认为神灵无处不在。“石狮无言而称爷,大树无辜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风,猜神疑仙,一唱百和。”(明嘉靖《观音澳志》)

 

对于生命的敬畏,是一村之魂。小小一个观音澳,延至整个海坛岛,从海会古寺到龙虎山,方圆不过几里,自明以来兴建的寺庙宫祠,就达40多座,所谓十丈一宫、百丈一寺,密集度在岛上堪称第一。

 

海的那边就是台湾

 

两岸通海,异域同风。传统民间信仰的观念,在现代生活的精神激荡下,常会衍生出新的诠释和寄意。祭海,就是一大盛事。台湾春秋祭海,盛况空前。福建沿海也保持民间信仰祭海活动。阿亮知道,海渔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两岸共同家园,关键是民间交流做基础。民心所向,源源不断。

 

天涯海角

 

有乡村,必有故事;有故事,才有人气。经过5年的苦战,阿亮他们赢得了渔村的翻身。68小镇,应运而生:渔人码头,灯火辉煌。一条避开村居的沿海大道,横空出世,沿路绿化,村居立面改造,灯光布置(夜景亮灯工程),民宿装修改造,雨后春笋。东西两大停车场开辟,花海栈道,如火如荼,小渔村旧貌变新颜,为老渔港披上彩虹盛装。猴岩岛景区升级,设施完善和旅行规划,进一步深化,游客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看海福地。

 

用阿亮的话说,相信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念家圣,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黄檗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平潭作协副主席,闽都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作品《平潭史话》《海坛文库》(上、下册)、《华夏念氏文化通鉴》《黄檗文化•千年国术一古寺》等。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26) | 平潭68小镇·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26) | 平潭68小镇·乡村振兴

2023年5月29日 08:56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