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雷开发区位于福建漳州海滨南部,这个南北走向、陆域面积393平方公里的半岛,面朝广阔海域,背靠金刚山、笔架山等巍峨青山,是典型的山海兼备地区。

 

自2019年6月从漳浦县划转古雷、杜浔、沙西、霞美四个镇,实行“区地合一”管理体制以来,古雷开发区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将“山海融合”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依托山海资源优势,做强技术支撑,厚植生态底色,培育现代山海特色种养业,在充分夯实“富民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链条,努力打造山海共享孕育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本。

 


古雷半岛向海而兴,图为古雷渔民用网罟捕获的毛蟹。詹照宇/摄


做强“靠海吃海”的“技术支撑”

  

近日,采访组一行来到位于古雷开发区霞美镇北江村的闽桂水产养殖场,正巧遇见从宁德蕉城赶来的采购商陈先生, “没有亲自到现场看苗下单,恐怕货就没有自己的份了”,他笑着说。

  

原来,时下是花蛤苗即将上市的季节,闽桂的花蛤苗一直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紧俏品”,很多采购商为防别人“捷足先登”,便早早来“订单框货”。

  

靠海吃海,北江村人以海为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江人,林胆寿从十几岁开始“淘海”,历经贸易、养殖、育苗等各个领域。扎根海产行业30多年的他发现,近年来,传统养殖业已进入瓶颈期,海洋经济种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产育苗技术的创新势在必行。

  

林胆寿在自己的养殖场里设立了“实验室”,搞起了优质种苗培育试验,凭借着在海产行业沉淀多年的丰富经验,林胆寿最先在北江村成功培育花蛤、美国红贝等海产幼苗,并陆续培育出血蛤、沙包螺、三倍体牡蛎、太平洋牡蛎、越南白等高端名优苗种。

  

因为种类大、产量大、品种优等优势,林胆寿的技术成果不胫而走,众多客户慕名而来,闽桂水产养殖场逐渐成为霞美镇最大的海洋经济种业基地。

  

林胆寿表示,目前闽桂水产有育苗池、饵料池共182口,年产值约1000万元,培育出来的海产幼苗,除了外销,就近提供给本地养殖户,有力带动霞美镇海产养殖业发展。

  

据古雷开发区农林水局副局长林周兴介绍,霞美镇目前共有水产育苗场62家,年均产值达2.5亿元,带动了广大农户致富增收。从这组数据便可见一斑:2020年,全镇生产总值4.8亿元,同比增长26.3%,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同比增长5%。

  

实施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以林胆寿为代表的以“土专家”自觉创新趟出的“致富路”,是古雷开发区发挥本地人才技术优势,放大向海资源优势,做强本土特色海产行业,推动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缩影。近年来,该区陆续培育出了“古雷沙虫”、“霞美海蛎”、“刘坂白虾”、“北江鲍鱼”、“沙西螃蟹”等名优品牌。

 

厚植“靠山吃山”的“生态底色”

  

海里鱼虾正欢,山里则果蔬飘香。

  

眼下正值青枣收获的季节,走进霞美镇黄埔村,好客的村民捧来了青翠的苹果枣,咬一口,清脆香甜。果农朱女士告诉采访组,从上个月起,枣子就已陆续成熟,自家的四亩地每天约能收八百斤左右的果子。

  

黄埔村委主任朱阳其介绍,苹果枣主要种植在地势较低的平地田间,和黄埔村的另一特色产业——枇杷“相映成趣”。

  

以枇杷为例,“黄埔枇杷”是“解放钟”品种,从外地引进品种改良技术后,开始扩大种植,这个品种的枇杷收益高,市场零售价1公斤高达40元。

  

目前,黄埔村有“解放钟”、“早钟6号”等枇杷品种种植近3500亩,青枣种植近2000亩,有效带动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其中,枇杷村户均种植10余亩,已初步形成鲜枇杷、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果脯等产业链。

 


沙西高山村榕树盆景。詹照宇/摄


  然而在另外一个乡镇沙西镇高山村,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高山村被誉为“中国榕树第一村”,走进高山村,犹如走进一个巨型的榕树盆景里,真是“景中有村,村在景中。”

  

据悉,榕树协会集聚了本地榕树种养大户,形成了明显的“龙头带动效应”。从顺新园艺便可窥豹一斑,作为福建省十佳花木种植企业,顺新园艺有榕树、虎皮兰等种植基地800多亩,出口创外汇收入约2200万元,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带动就业人员达5000人。

  

此外,沙西榕树产业集群还有效形成了“虹吸效应”,吸引外地人才“纷至杳来”。来自福州的诺恒园艺董事长陈碧娇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得知榕树盆景源头在沙西后,陈碧娇便将榕树种植基地转移到了沙西,2009年以来便年产销售量超过100万盆栽,在此基础上,作为福建师范大学园艺系毕业的她还充分发挥园艺相关资源优势,从本地培训电商人才,开拓榕树盆景国内新零售渠道。

  

近年来,古雷开发区因地制宜,针对山区线,该区培育了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种植、茶叶等富民产业,涌现了“黄埔枇杷”、“沙西榕树”等农特品牌。

  

培育“山海融合”的“农旅动能”

  

山海交接,同频共振。古雷开发区山海共生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特色农渔产业夯实了基础,同样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三面临海的广阔海域上,星罗棋布着诸如菜屿列岛的小岛群,以欢乐岛为代表的现代滨海旅游项目陆续崭露头角;山区线上分布着海月岩、龙迹亭、石矾塔等名胜古迹,与沿海文旅交相辉映。

  

“山海特色文旅资源,将为古雷在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林周兴表示,“文旅元素的注入,将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销售渠道等从单一向多元转型,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

  

沙西镇的规划是其中的典型,该镇以挖掘滨海文化为抓手,建构出沙西镇独特的滨海文化生活空间,着力推进高山村至北旗村这条以“生态沙西,港区后花园”为特色主题的线路项目,该线路突出山海结合,涵盖四个行政村,共7个项目,逐步形成“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特色,一带一风景”的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效果。

 


董门村的墙绘,再现古雷半岛渔民生活记忆。林锦旺/摄


  如今的董门村已经“改头换面”:村间道路畅通无阻,花草相映衬,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植了蔬菜绿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墙绘形式呈现的舢板出海、拉网捕捞等半岛渔民生活图景,还有特意保留下来的上世80年代用石板搭建的小杂货铺等等,一幕幕“乡愁记忆”既让人回到了过去,又仿佛看到了古雷开发区未来旅欣欣向荣的景象。

 

(来源:中新网福建)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夯实“富民产业” 奏鸣“山海交响”——漳州古雷开发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夯实“富民产业” 奏鸣“山海交响”——漳州古雷开发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1年12月14日 10:07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