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苏堤村全景

 

 

 

苏堤山环水绕,物华天宝,是一座古老而有内涵的村庄;苏堤线面源远流长,工艺独到,既是居家美食,又是礼仪佳品。

 

 

 

 

 

据载,早在隋唐年间,穆阳溪苏堤流域的原始森林“树榄沿”一带就散居有多户人家,此后繁衍生息,房屋沿溪成虾形分布,形成苏堤村。当时苏堤先民多种植水稻小麦。小麦初始时粒蒸而为“麦饭”,捣碎煮而为“麦屑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发展进步,先民利用穆阳溪水力资源建起座座水碓坊,用以碾米磨麦,苏堤至今仍留有“下碓”地名。磨麦坊的出现,开启了耕食文化的“面食”时期。当穆阳溪的优质泉水与麦粉相和后,面粉特有的柔韧性得到充分释放,勤劳的苏堤先民用灵巧的双手智慧的实践,创造了独特的工艺,生产出享誉数百年的手拉线面

 

摄影:小红帽阿贵

 

苏堤线面工艺复杂,用料严格,技术要求高,从面粉到制作成面条,要过数道工序,从鸡鸣起到日落歇要历十五个小时。其制作可归纳为四个字:和、搓、拉、扎。

 

摄影:我是老茶

 

和,是将面粉、盐、水和合成面团。面粉必须用上等的精粉,水必须是穆阳溪优质泉水。做面人随第一声鸡叫而起,先要看天,根据天气阴晴干湿,按祖传秘诀确定面粉、盐、水的比例。一个人一般制作50斤粉,慢慢加盐加水,和成面团,然后举起面团摔打捣压,形成粘韧的面泥团。

 

摄影:小红帽阿贵

 

搓,是第二道工序,先将面泥团搓成小孩手臂粗的大条,抹上茶油,蛇盘在案板上发酵;发酵半个小时,再将大条搓成手指粗的小条。搓小条要大小均匀,连续不断,一气呵成,做面人边搓边洒地瓜粉边盘进大口陶瓷缸里,面泥开始走筋。走筋半小时,再将小条成8字形绕到竹竿上,竹竿也指头粗,一尺五寸长,成对插在木制面架上,间距六寸,小条绕上竹竿,再提到木柜里继续走筋。

 

摄影:小红帽阿贵

 

拉,是第三道工序,最见真功夫。做面人提上两对走足筋的小条,去到野外,竹竿四根插进一人高的面架,四根用两手指逢夹住,然后两脚并立,身势成弓,运足里气,双臂劲抖,一拉一退,硬把指粗的小条魔术般拉成7米长缝衣线细的线面。

 

摄影:我是老茶

 

扎,是最后一道工序,将晾干的线面从竹竿上退下,截成三段,取其一段,巧妙的藏头匿尾,弯成一尺二寸长,在头部一寸处扎上红丝线,提起来,头似凤首,尾如凤羽,白里透黄,在金色的夕阳下俨然一件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摄影:我是老茶

 

苏堤人爱食用线面,更崇尚线面。线面煮食方便,放进沸水中煮三至五分钟,捞起伴上猪油、酱油、醋、蒜,便可食用,口感柔润,可以当主食,也可以作点心。孩子肠胃不适,线面健胃益脾;家里女人做月子,用线面调理身血;线面还可以当药引子。线面之得人崇尚,还因为用筷子夹起煮熟的线面,绵绵长长,延续不断,因此线面又称“长寿面”。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碗线面,寓意幸福长寿;祭祖宗一定要摆上线面,家有老人作寿,人送贺礼来,得用线面作答礼;苏堤人娶媳妇,更是炫耀地挑上一担扎着红丝带的线面作为彩礼……

 

摄影:小红帽阿贵

 

苏堤线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用佳品,更是一个与村庄一样古老而有内涵的文化。

 

摄影:我是老茶

 

(来源 :八闽画报  苏堤线面)

 

《海峡乡村》杂志投稿邮箱:hxxczzs@163.com

网站首页    传统村落    八闽乡愁 | 一村一品 苏堤线面

八闽乡愁 | 一村一品 苏堤线面

2020年3月28日 12:15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